孙中山的农业科技思想
孙中山的农业科技思想孙中山的农业科技思想汪志国(池州师范专科学校安徽池州)孙中山毕生关注中国农业问题,他说:“民生主义,为仆素所主持,农业又为民生切实之图,……仆向以我国农业不修,思欲振兴而改良之”山,在其设计的改造传统农业的蓝图中,科技兴农是一朵奇葩,他主张“依近世机器及科学方法”(6卷P379)④改造传统农业,并对此问题作了详尽而深刻的诠释,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农业科技思路。本文拟对此问题作一粗略探讨。~、农业的生机和活力源于科学技术孙中山通过对中西方农业的对比分析,认为应该把农业生产置于先进科学技术之上。孙中山是在农村出生的革命家,作为“生于畎亩”(1卷P25)的农家子自幼参加过多种农业劳动,投身革命以后,足迹又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在对中国农业现状观察思考之后,他认为,传统农业的昔日辉煌已难见踪影,中国农业急剧衰退,已跟不上时代潮流:其一,农民生产观念落后。中国农民“只有斩伐,而不知种植”(1卷P2)、“只知守古法,不思变通,垦荒不力,水利不修”,“遂致劳多而获少,民食日艰”(1卷PIO)。其二,农业生产条件极差。“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水道河渠“转而农田之害矣。如北之黄河固无论矣,即如广东之东、西、北三-46.江,于古未尝有患,今则为患年甚一年;推之他省,亦比比如是”(1卷PIO)。对于中国农桑不振的原因,孙中山认为,在于农民固守成法,仍“籍牛马之劳”,“深耕易耨”,不懂科学技术。相比之下,西方国家讲求科技种田,“集各方之物产,考农时与化学诸家,详察地利,各随土隆。多种所宜”(1卷P5)。因此,农业生产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反硗确为沃壤,化瘠土为良田”,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也不断增加,“犹是田也,而物产数倍,是无异一亩之田,变为数亩之田”。他还以英国为例说明,“英国挪佛一郡本属不毛,后察其土宜遍种萝卜,大获其利。伊里岛田卑湿,嗣用机器竭其水,土脉遂肥。撒里司平原之地既枯且薄,自以鸟粪培雍,百谷无不勃茂。”(1卷P3)经过以上比较,孙中山发现中国农业的振兴与发展关键在于科学技术,应“急兴农学”,“讲求树艺农桑,养蚕牧畜、机器耕种、化瘠为腴一切善法”(1卷P5)。孙中山还从科技的经济价值的角度阐释“农业的生机和活力在于科学技术”这一思想。科学技术最明显的价值表征就在·于它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孙中山看来,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巨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科学技术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2002年第2期·孙中山指出“这几十年来,各国的物质文明极进步”,其原因“就是由于发明了机器”(9卷P356),就是因为“机器科学昌明”刨。在机器未发明之前,“一人耕田,劳身焦虑,所得谷米至多不过供数人之食”,在机器发明之后,“借机械的力去帮助人功”,农业生产力得以极大提高,“一人所耕,千人食之不尽”(2卷P326)。第二,科学技术有利于开发和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人们是通过运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改变物质生活条件和环境,使之满足自己的需要。科学技术逾发达,农业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就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孙中山指出,“夫土也,草也,固取不尽而用不竭者也,是在人能考土性之所宜,别土质之美劣而已。倘若明其理法,则能反硗土为沃壤,化瘠土为良田。”他还进一步强调,通晓植物学、动物为,就能“别种类之生机,分结实之厚薄,察草木之性质,明六畜之生理”;掌握物理学,就能懂得“目光能助物之生长,电力能速物之成熟”;熟识医学,就会明了“蠹蚀宜防,疫疠宜避”(I卷P11)。这充分表明,科学技术能帮助人们更好地利用农业资源,变低价值为高价值,化有害为无害,变无用为有用。第三,科学技术有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科学的发现和技术的发明一旦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必然带来农业工具、耕作方法等生产要素的变革,从而有利于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孙中山以养蚕为例,他指出,中国农民养蚕,不会治疗蚕病,没有能力去研究蚕病发生的原因和治疗的道理,因此有时收成很好,有时完全失败。后来科学家创立了生物学,发现蚕病是由微生物所致,并找到了治疗方法,法国、意大利等国的蚕丝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孙中山认为,中国也应派人到外国学习科学养蚕的方法,“把蚕种和桑叶都来改良”(9卷P417),这样才能提高蚕丝质量。总之,无论是从中国传统农业的落后现状看,还是从农业科技的经济价值看,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都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只有将科学技术普遍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传统农业才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那么,科学技术怎样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呢?二、用“近世机器及科学方法”改造农业采用“近世机器及科学方法”改良农业,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最佳途径,在孙中山看来,“近世机器及科学方法”大端有四。(一)以机械工具代替手工操作和畜力工具。孙中山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非有巧机无以节其劳,非有灵器无以速其事,此农器宜讲求也”(1卷P11),这里所说的“农器”,包括用于犁田、灌溉、收割、凿井浚河、垦荒伐木的机器、器具。他从西方国家在农业生产中广泛采用机械化作业所取得的明显的成效,看到“机器之于农,其用亦大矣哉”,“如犁田,则一器能作数百牛马之工;起水,则一器能溉千顷之稻,收获,则一器能当数百人之刈。他如凿井浚河,非机无以济其事;垦荒伐木,有器易以收其功。”(1卷P11)怎样制造农业器具?孙中山也十分关切,1894年在《上李鸿章书》中,他主张向外国购买,“我中国宜购其器而仿制之”(1卷P11)。后来,他又强调农业机械要自己设立农器制造厂制造各种“农器”,“欲开废地,改良农地,以闲力归于农事,则农器之需必甚多,中国工价甚廉,煤铁亦富,故须自制造一切农器,不必由外国输一47.入”(6卷P379-380)。从向外国购买“农器”到自己制造“农器”,体现了孙中山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迎头赶上,并驾齐驱的可贵的科学探索精神。(二)用科学生产代替经验生产。传统农业科技技术是建立在直观经验基础上的,经营规模狭小、分散,劳动生产率低下,因此,必须变经验生产为科学生产。其一,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生产。孙中山提出根据各地区自然与经济条件,划分农业作业区,“各省荒废未垦之地,或宜种植,或宜放牧,或宜选林,或宜开矿”(6卷P379),应使用科学方法测量农田地质,在综合调查基础上制定统一规划,以安排最合适的生产项目。其二,改良种子和改换耕种。孙中山主张,一方面,同一块地方应使用不同种子,让土壤“交替休息”,增加生产力,另一方面,同样的种子在不同地区耕种,使种子“落在新土壤,生于新空气”(9卷P403),从而达到选优汰劣,改良种子之目的。其三,改良农业肥料,采用化学肥料。传统农业所使用的肥料,都是人和动物的粪便和各种腐败的植物,农作物生产十分缓慢,孙中山认为,要提高农业产量,必须使用“用化学的方法来制造肥料”,这样耕种一亩田,“可以多收二三倍”(9卷P401)。(三)使用科技手段,发展多种经营。孙中山提倡采用科学的种植和管理方法,以增加茶叶、麻、蚕丝、大豆等经济作物的产量,为了寻找经济作物的销路,孙中山主张因地制宜开办各类经济作物工厂,如制茶工场、织绸工场、缫丝及制丝工场、大型纺织工厂、黄豆制品工场、制皮工场等,采用机器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经济作物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此外,孙中山还提出发展以农业为中心,林、牧、渔、副业并举的大农业生产,对食品工业,.48.他认为食品的制造、贮藏、运输、保存、分配和输出,都应采用近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生产工艺,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化的粮食工业体系;对其它鱼副产品,他指出,除晒干或腌制后保存外,还可采用西方国家的先进方法,“制成罐头,分配全国或卖出外洋”(9卷P404)。(四)运用科学方法,加强农业管理。孙中山认为,不讲究科学管理,是“中国今日农政之所以日就废弛”(1卷PIO)的主要原因,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同样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在他看来,科学管理方法主要指导设立农业管理机构、制定农业法等。孙中山主张政府应设立专门服务农民、管理农民的行政机关,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凡有利物农田者无不兴,有害于农田者无不除”(1卷PIO),以“人事”弥补“天工”之不足。孙中山还十分重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农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他指出,要在“法律上制定出种种规定来保护农民,……对于农同的权利有一种鼓励,有一种保障,让农民自己可以多得收成”(9卷P399)。“须有自由农业法以保护、奖励农民,使其护(获)得已力之结果”(6卷P399)。对怎样立法,孙中山未做详尽论述,不过,把农业生产置于国家法制基础之上,这无疑是重大历史的进步,是科学管理代替经验管理的重要标志。三、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素养“农民的技能与知识水平与其耕作的生产率之间存在着有力的正相关关系”㈨。因此,除了采用近代机械与科学方法发展农业之外,还必须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素养。但是,近代国民对科学的认识还十分
上一篇:家校共育谋新篇,养成教育促发展
下一篇:中小学校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