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以S小学为

21世纪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是我国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并引起政府的关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1]在家庭教育的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是补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所存在的教育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本研究通过实地观察农村某一学校,来重点阐述农村留守儿童所在学校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S学校基本情况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农村进城打工的人员不断地加大,导致留守儿童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全国妇联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其中小学(6~11岁)学龄阶段儿童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占32.01%,规模为1953万。在广西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超过40%。[2]

S学校,位于广西东部地区,其所在村庄分北部和南部是由国道“切割”而成的,交通十分便利,每隔20分钟左右有公交车经过,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日常生活。该村是行政村,下辖六个自然村,一共14个村民小组。全村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甘蔗和木薯,村民收入来源单一,主要靠农作物的收成来维持生活。在该村庄中的许多家庭都是有两个以上的子女,只有少数家庭是独生子女,在整体上村中的儿童较多,并且村庄耕地贫瘠,又一直没有村办企业,村民从90年代就开始进城务工。S小学是村庄的唯一一所学校,S小学分小学部和幼儿部。S学校小学部共有326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有136名,该学校的留守儿童的比例是41.7%,所占的比例较大,大多数的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有少部分儿童的监护人是由其他亲戚来作的。留守儿童形成的主要问题是由于自家的耕种面积过少,家庭收入不能满足家庭生活的基本需求,所导致父母不得不进城务工,并且家庭的收入不能支付儿童一起进城进行生活学习。

2 S学校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学校硬件条件

经调查显示,S学校有3栋教学楼,一栋教师办公楼,一栋教师宿舍(只有一层)其中两栋是在90年代建而成的,只要一栋是在00年代建成,一共有22间教室,其中有两间是多媒体教室,教室的基本配置只有黑板、桌椅和教学所用的尺子,在体育器材的配置上有绳子、排球、足球、篮球和毽子等,学校没有图书馆。由此学校的户外场地广阔,能满足学生的户外活动的需求。在室内活动空间上基本能满足儿童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需要,但学校的教具、书籍和体育器材上,不符合国家的标准,同时不能满足儿童学习需要。

2.2 师资队伍

在教师队伍上,据调查得出:S学校一共有14名教职工和管理人员,其四十岁以上占64%,教职工年龄普遍偏高,学历层次大多数教师都是中专毕业,只有少数是大专学历。教师的教龄普遍高,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其教育思想比较陈旧。S小学在“音乐、体育、美术、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等课程设置方面,不能全面开设这些课程,其主要原因是S学校没有相应专业的教师,而有些课程开设了但教师还是其班主任进行管理而已,事实上并没有真正开展,这些课程如同虚设。在实际的教学上,学校采用的是科任制教学,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

2.3 学校管理

在管理层面上,S学校管理人员是通过学校内部进行筛选出管理人员,其管理者没有接受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在管理制度上比较传统,形式上灵活度不够,在对于学生的管理上缺乏缺乏人文关怀,制度上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对教师的管理上,制度的约束不符合教师的职业成长规律。从管理制度的内容可以看出,S学校制度的制定基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照搬或者是模仿成功学校的管理制度。另一种是由于制度的不科学性导致无法执行下去。监管上明显地暴露出监督管理机构的非专业性。

3 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3.1 政府与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关心与投入不够

学校相对于政府来说是一个力量比较薄弱的组织,政府与社会的支持关心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状况,农村留守儿童能否顺利入学并接受合适的教学条件,提供更多教育资源还是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年来,我国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问题给予了很多政策上的支持与投入,但执行的力度并不深入,这些支持在壮族农村地区更多的只是停留在建设校舍的层面上,并未深入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更重要的是并没有有效传播到人们在思想意识的共鸣上,充分认识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性。留守儿童由于其本身是特殊性性的存在,政府与社会给予的关注并不能代替其完整的教育,因此社会与政府给予的关心不仅仅是停留于物质层面,更要从多方面入手关心学校教育。

上一篇:警惕课堂上那些“看不见的东西”
下一篇:《祁阳方言熟语》:留住语言多样之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