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书院对联中的传统文化精神
赣南书院文教始创于唐,繁盛于宋元,历明清而不衰,赓续千年之久,迄至近代,才逐渐为新式学校教育所取代。
据有关资料统计,江西的书院,继唐代以来,始终处在全国之首。最为突出的是宋代南安府的道源书院、虔州的濂溪书院、明代的阳明书院三所书院。 它们分别是与同时期的全国其他书院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一是它们分别由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学术人物造就, 孕育与实践了中国哲学界两大理论体系理学与心学。 如周敦颐在南安教【二程】(程颢、程颐)的道源书院,乃中国
理学之源。明代,巡抚南赣的王阳明继承儒学与理学思想, 并发扬光大, 创立陆王心学。明正德年间,王阳明在郁孤台下的濂溪书院讲授心学,其时何廷仁、何春、黄宏纲等一批江西籍弟子从学于王阳明。
受唐代兴办书院的影响,北宋书院一度兴盛。据龚文瑞先生《千年书乡——赣南书院简史》统计,宋代,包括赣州府及赣县、兴国、上犹、南安、宁都、石城有书院十一所。 明代赣南共有三十四所,清代六十六所。
在上千年的发展进程中, 书院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形成了以人格修养为旨归的尚德精神, 以经世致用为特征的创新精神。 笔者曾收集过赣南多个朝代的书院几百副对联,作者多已失考,其字里行间无一不浸染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今选择部分书院对联加以印证。
濂溪书院在赣州市老城区南。 宋理学祖师周敦颐通判虔州(即赣州)时,程颢、程颐兄弟从其受学, 后人因建祠于赣江之东以为纪念。 元代末年,祠毁于兵火。 明洪武四年重建,弘治间改建郁孤台下,正德十二年(一五一七)巡抚王守仁迁建于旧布政司故址,改称濂溪祠堂,崇祯十三年(一六四零)迁建城南,易名为廉泉书院。 清顺治十年(一六五三),赣抚刘武元始改名为濂溪书院。
书院撰书有二联,其一为:读书论道,道明理顺;说礼敦诗,诗雅仁归。上联强调书院的首要作用就是读书,
读了书就要论道, 就是要对谋虑治国的政令,进行议论,阐明道理。
【诗】指的是【诗经】,【雅】也是诗经中的内容。【说礼敦诗】的意思就是要饱学诗书,知书达礼。下联的后句是说要用先哲孔子提出的仁爱思想爱民、仁政治国。
寥寥十六字, 阐述了读书的宗旨与方式,要求生徒以先贤哲人为学习楷模。
另一副佚名的对联同样体现尊师重道,崇贤尚圣的精神,联云:
我生近圣人居,教泽如斯,敢忘鲁壁金丝,尼山木铎;
此来继贤者后,风流未泯,窃愿士崇礼义,俗尚弦歌。
【鲁壁】, 孔子故宅井后之夹壁墙。
《汉书》载: 鲁共王扩建宫室,拆孔子故宅时发现壁中藏有古代经传,故称鲁壁。后人为纪念孔子保护古代文化的功绩, 特地重修了这个鲁壁。
尼山,原名尼丘山,孔子父母【祷于尼丘得孔子】,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后人避孔子讳称为尼山。
木铎是铎的一种。 中国古代用以警众的响器。 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铎大约起源于夏商,是一种以金属为框的响器,也可以说就是一种铜质的铃铛,形如铙、钲,体腔内有舌可摇击发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木铎比喻宣扬教化的人。
上联表达了学生沐浴教育的恩泽,对先贤的景仰与礼敬之情, 由此形成崇圣尚礼之风。 下联则抒发了学生不能丧失才学仪节,应当养成尚德的高贵人格。
另一座与周敦颐有关的爱莲书院,位于原通判旧署(今东溪寺赣州七中北校区区域)有周子莲池遗迹。 书院书有一联:
君子莲花,阐说为人哲理;文章道义,播扬涉世风规。理学,是中国儒学的继承与发展,宋及其以后的所谓儒学文化, 实质上就是理学文化。理学文化孕育于赣南,其创立者为理学祖师爷周敦颐。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以儒家的《易》说来说明道家【太极图】的意蕴,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范畴和命题,世称【濂学】。
像周敦颐这样一代鸿儒, 身处在泛物质的宋代,既不愿屈身于纸醉金迷之中,也不愿往仕途中努力, 便只有对着他的弟子们讲说理学, 或是面对一池枯莲去研究莲的品质了。《爱莲说》云:【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谓是周敦颐【慎独】之理学理念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创办书院,欲以自己的思想、理念影响世人、后人的根本动机。
上一篇:天津戏曲人才教育培养探析
下一篇:我的小学